暖冬为什么这么冷 国家气候中心分析

adminer

原标题:5个小视频讲好“大气受热过程”冷冬、暖冬究竟怎么算?

01

导入

已关注

关注

重播分享赞

关闭

观看更多

更多

正在加载

正在加载

退出全屏

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视频详情

推荐这个小视频作为导入,是因为它综合了大气受热过程中的多个考点,设问至少有两处:一是来古村位于青藏高原,这里光照强,为何气温低?二是塑料薄膜大棚解决低温下的种菜问题,这其中的原理是什么?既有地理原理的分析,也涉及到地理原理的应用。

02

知识梳理

已关注

关注

重播分享赞

关闭

观看更多

更多

正在加载

正在加载

退出全屏

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视频详情

这个小视频讲解详细,如果教师不想自已讲解,可播放这个小视频。播放完成后,挑视频中的一些细节考学生,检测他们的知识掌握情况。将视频当课件,可不断回放,特别实用。

03

解释“高处不胜寒”

已关注

关注

重播分享赞

关闭

观看更多

更多

正在加载

正在加载

退出全屏

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视频详情

“气温垂直递减率”“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是本课的核心,视频中拿“火”作比喻来讲解,形象易懂。

04

分析昼夜温差

已关注

关注

重播分享赞

关闭

观看更多

更多

正在加载

正在加载

退出全屏

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视频详情

该视频涉及两处昼夜温差分析:一是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大的原因;二是水星上昼夜温差大的原因。分析完这个视频,教师可让学生试着总结“影响昼夜温差的因素”。

05

解释“十雾九晴”

已关注

关注

重播分享赞

关闭

观看更多

更多

正在加载

正在加载

退出全屏

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视频详情

本视频涉及到大气受热过程“十雾九晴”的分析,“雾”的知识多且复杂,如果仅为了完成本课的教学内容,无需拓展。本视频完成后,再对开头导入的小视频作分析。

总结

以上小视频老师们可有选择性地使用,普通的课堂,可一个个分析、提问。如果讲公开课要挑选这些视频,我建议选第1个视频与第3个视频。

讲义学案

【知识笔记】

一、基础梳理

1.两个来源

(1)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根本来源):A太阳辐射。

(2)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B地面长波辐射。

2.两大过程

(1)地面的增温: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2)大气的增温:地面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近地面大气传递热量。

3.两大作用

(1)削弱作用:大气层中的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和散射作用。

(2)保温作用:C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大气热量的补偿作用。

[解惑]1.大气逆辐射在白天和夜晚都存在,而且白天的大气逆辐射比夜晚的还要强烈,最强时为大气温度最高时,即午后2时(14时)左右。

2.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强,对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弱。

3.影响大气逆辐射的因素主要有大气的温度高低、空中的云量多少、大气的洁净度(污染程度)和干燥度。一般情况下,大气温度越高、云量越多、空气越浑浊、湿度越大,大气逆辐射越强。

4.主要影响

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

二、重点分析

1.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

2.大气削弱作用的应用

(1)内陆地区(如我国西北地区)太阳辐射强

(2)湿润内陆盆地(如四川盆地)太阳辐射弱

3.大气保温作用的应用

(1)温室气体大量排放使全球气候变暖

(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

①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②深秋农民燃烧秸秆制造烟雾预防霜冻。

③华北地区早春农民利用地膜覆盖进行农作物种植。

④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大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4.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

分析昼夜温差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

(1)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2)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3)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5.与青藏高原有关的大气热力作用

(1)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

①纬度较低,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强;②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削弱的太阳辐射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③晴天多,日照时间长。

(2)青藏高原气温日较差大

地势高,空气稀薄,白天大气削弱的太阳辐射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增温快,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地面损失的热量多。

(3)青藏高原比同纬度长江中下游平原气温低

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而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有限,不利于热量的积累,且大气逆辐射弱,地面损失的热量多,所以年均温较低。

【提能训练】

答案

1.解析:第(1)题,观察图表可知,温室内温度普遍高于室外温度,并且温室内最大温差为6 ℃,室外最大温差为8 ℃,所以可以推测出温室温度高,温差小的特点。透射阳光的玻璃温室由于与外界缺乏热量交换而形成保温效应,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温度升高。第(2)题,一天中最低气温为日出左右,最高气温为下午两点。由于一上午太阳辐射的影响,地面一直处于积温状态,到了下午一点左右,地面温度会达到最高,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直接的热源,故气温最高还要晚一些,大约到14时气温达一天最高。

答案:(1)平均气温较高,温差较小。玻璃温室可以透过太阳短波辐射,阻挡地面长波辐射和大气长波辐射的热量散失,起到保温作用。

(2)太阳辐射先使地面受热,地面辐射再使近地面大气受热(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2.解析 (1)由图中乙的经纬度及海陆位置可确定该地为地中海气候,具有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的特点,给葡萄生长带来充足的光照和热量。鹅卵石颗粒较大,利于水分下渗,防止水分过多蒸发。另外,鹅卵石白天受太阳辐射升温快,而晚上降温也快,增大了昼夜温差,利于糖分积累。

答案 (1)鹅卵石利于保持土壤水分(利于地表水下渗,防止土壤水分蒸发);鹅卵石白天(受到太阳辐射)增温快,夜间降温也快,增大气温的日较差,利于葡萄的糖分积累。

3.【详解】(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对流层大气受热过程的理解及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信息的能力。通过阅读材料,理解什么是“山体效应”,再根据题干提示“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及对图a的解读,总结形成答案。

答案(1)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山体内部海拔高,空气较稀薄,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较山体外部多,传递给大气的热量也较多;山体外部的地面热量传递到同山体相同海拔高度时热量已大为减弱。

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10月的某个晴天,北京某校同学利用校园里的玻璃温室和露天试验田开展气温测量实验。

玻璃温室内和露天试验田中某日气温变化测量结果

(1)与试验田相比,温室内气温的特征是什么?结合大气受热过程解释玻璃温室的作用。

(2)一日内,太阳辐射在正午时最强。但实验结果表明,玻璃温室内外的最高气温都出现在14时,原因是什么?

2.(2010·大纲全国文综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葡萄的糖分含量越高,酿制出的葡萄酒酒精度越高。葡萄生长过程中,特别是成熟期的光照及昼夜温差与其糖分积累呈正相关。图a中甲、乙两地均为优质葡萄产地。图b为乙地典型的葡萄种植园景观。

(1)说明葡萄种植园地表鹅卵石对葡萄生长的影响。

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体效应的形成原因是山体的热力效应所产生山体内部比外部(或外围低地)温度高的温度分布格局。图a示意山体效应概念模型,图b、c示意某山脉不同纬度带山体内外最热月10℃等温线分布高度。

(1)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落基山脉10℃等温线在山体内外部高度差异的原因。

2021年3月3日

国家气候中心确定

2020/2021年冬季

(2020年12月至2021年2月)

确定为又一个暖冬

刚刚过去的冬季让大家记忆犹新

2021年年初,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遭遇寒潮天气,50余市(县)的日最低气温突破或达到建站以来历史极值。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而2月19日至21日,气温迅速回暖,全国超过25%的市(县)日最高气温突破2月历史极值,让网友们直呼夏天来了。

这个冬季,大家经历了过山车般的气温起伏,根据国家气候中心分析,2020/2021年冬季是一个暖冬。

全国冬季平均气温距平历年变化(1961/1962-2020/2021年)

冷冬、暖冬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然而,对于二者的界定却众说纷纭,那么冷冬、暖冬科学的界定标准是怎样的呢?

且听小编给您说说——

冷冬、暖冬究竟该怎么算?

我国暖冬国家标准制定者之一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陈峪表示——

以前我们国家对于冷暖冬没有恰当的定义和统一的标准,习惯上认为冬季(12月至次年2月)平均气温距平不低于0℃或0.5℃即为暖冬,还有很多专家学者采用了其他不同的方式来判定,使得统计分析结果有较大差异,这给公众和学术研究都带来了很大困扰。

为此,国家气候中心制定了《暖冬等级》国家标准,并于2008年正式颁布实施。《冷冬等级》国家标准也在2017年5月发布。

判定冷暖冬的基本要素为冬季(12月至次年2月)三个月的平均气温,在空间上分为单站、区域、全国三个范围等级。

冬季气温偏暖就是暖冬吗?

其实不然。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艾婉秀解释道——

冬季偏冷、偏暖和冷冬、暖冬并不是一回事。偏冷、偏暖只是相较于平均状况而言,比平均状况偏高就可以说是偏暖,比平均气温偏低就是偏冷。

很多人认为,都是暖冬了,就不应该冷了。其实这是一个误区。

暖冬是一个气候学的概念,即使在暖冬年中也会有阶段性的冷。暖冬年,天气过程的变化周期依然明显,也会出现强冷空气过程。

暖冬有什么影响?

暖冬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不仅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对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生态平衡等也会造成直接或间接影响。

民间素有“冬天暖疾病多”之说,这其实有一定科学依据。由于冬季气温偏高,可使得各种病菌、病毒活跃,病虫害滋生蔓延,容易导致呼吸道疾病几率大大增加。此外,冬季气温相偏高,也容易引起火灾。

有利影响的一面,可以节约能源减轻供电压力。同时,天气温暖可以减少居民特别是老年人脑血管病发作率,对季节性农作物生产也有一定帮助。

5G备考资源,随问随答,专题设计,优质课件,请扫码加入知识星球

推荐关注防失联纯地理知识公众号——谭老师讲地理

注:本文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自各地理公众号等,一并致谢!若引用不当可以随时文末留言联系注明来源或删除,欢迎大家标注来源转载、文末点击分享、收藏、点赞、在看就是我们更新的动力!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内容。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暖冬为什么这么冷 国家气候中心分析

文章链接:https://www.lsrwp.com/1433.html

该作品系作者结合行业标准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侵权请通过投诉通道提交信息,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

目录[+]